振興茶產業 爭做“領頭羊”
日期:2020/4/23  來源:本站  點擊數:
|
|||
春分過后,走進福安老區社口鎮坦洋村,村口“喝過坦洋工夫茶,人走情常在”幾個紅色大字鑲嵌在綠水青山之中,格外醒目。多年來,坦洋村干群始終感懷習近平總書記這份真情,牢記囑托,感恩奮進,將“坦洋工夫”這塊金字招牌打得越來越響,產業做得越興旺。 據了解,改革開放初坦洋村全村500多畝茶場,只有福云6號等幾個品種,農民年人均收入不足500元,很多山地因為是“祖宗山”“宗祠山”無法開墾,產業發展嚴重受限。 茶產業振興,“抓黨建”成了坦洋村致勝法寶。通過黨員干部帶頭,村民思想轉變,生產要素被激活,荒山成了茶園,茶葉富了茶農,村里出現了“萬元戶”,村民蓋起了新房。 嘗到“產業振興”甜頭的坦洋人始終抓緊茶產業這個“金飯碗”,通過品牌建設、技術優化、互聯網營銷等手段,不斷提高“坦洋工夫”附加值,讓坦洋村再度紅了起來。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“中華名人共建海峽西岸和諧福安暨坦洋工夫茶系列活動”、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志產品、成立全市首家茶葉合作社、簽訂價值60萬美元的俄羅斯紅茶采購訂單、“鳥巢茶·坦洋工夫”巨大紅茶餅入駐北京奧林匹克塔……因茶而興的坦洋村復興著百年榮光。 眼下正是茶葉采摘和制作的旺季,村中茶香四溢,茶農往來繁忙,恢復了昔日“茶季到、千家鬧”的勝景。走進領頭洋茶葉合作社的加工車間,負責人林巖忠正在焙茶室里“烤”得滿頭大汗。“盡管受疫情影響,但今年的茶葉行情持續走好,茶農又有好收成了。”林巖忠高興地說。 村民借助省茶科所設在社口鎮的優勢,學習新技術、試種新品種,引種了金觀音、黃觀音、丹桂、黃旦等優良烏龍茶品種,改良茶葉品種結構,如今已發展生態茶山4000多畝。“去年,我們還以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建設為契機,建設高效生態茶園,推行生態立體種植模式,推進中低檔大宗茶的機采應用,推廣生物有機肥,建成5個共600畝的坦洋工夫優質原料基地。”社口鎮鎮長陳惠明介紹。 同時,坦洋村在產業經營模式上進行了優化和創新,努力構建“統一規劃、統一平臺、統一品牌,共建共營、共營共享、共享共贏”的“三統三共”為核心的統分結合型運營模式。目前,正組建全員股份經濟合作社,恢復成立“福建省福安市坦洋工夫茶葉有限公司”,注冊“福安市坦洋工夫茶學堂”,實現資源變股權、農民變股民,構筑多元投資主體機制。“就算100元也可以,通過眾籌的方式,讓群眾更有參與感,共享發展帶來的紅利。”陳惠明說。 坦洋村還積極打造“坦洋紅”黨建品牌,黨員帶頭帶動創新,通過設計統一包裝盒,打造文創伴手禮產品,給村財增收10多萬元。 村財興,村才興。推開古樸村居的大門,家家戶戶屋內卻是現代化十足,嶄新家電、互聯網終端都是標配,通過改水改廁,傳統廁所的臟亂差境況也一去不返。去年,長1500多米的村主干道所有電線、網線下地,坦洋村在現代與傳統的碰撞中,處處煥發生機。 閩東學“三洋”,坦洋要當領頭羊。如今坦洋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,茶業發展蒸蒸日上。目前,全村擁有茶廠35家、茶店(行)18家。“如今村里200多戶村民幾乎家家做茶,6戶貧困戶也依靠茶產業成功脫貧。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20496元,今年村財有望達到50萬元。”村黨支部書記李欽自豪地說。 今年,全省建設行業古建木工、古建瓦工崗位技能競賽籌備落地坦洋村,將建設35棟左右古建筑,促進傳統村落的活化與復興,為茶旅產業發展、鄉村振興增添力量。(張文奎 吳慶堂 文/圖) 福安市老促會 老區辦 2020年4月20日 |